
历经工伤认定、劳动仲裁等程序,安女士终于在法律上赢得了与用人单位的纠纷,获赔25万余元。然而,这张沉甸甸的胜诉裁决书,如今却面临“执行无门”的尴尬。她怀疑配资界,用人单位悄然变更法定代表人、申请注销,致使法院“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”。胜诉之后,如何拿到赔偿款又成了横在她面前新的难题。
尴尬:两年维权终胜诉 赔偿却又成新问题
“这件事发生在2022年夏天,这些年虽然经过工伤认定、仲裁等流程,但应有的赔偿却迟迟未能拿到。”近日,49岁的安女士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讲述了其维权过程。
安女士说,2022年6月她和陕西铂域人力资源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铂域人力资源公司”)签订了《劳务合同》,负责在西安北站进行核酸采样工作,“我从2022年6月18日开始上班,同年7月10日下午2点左右,我在上班路上不慎发生车祸,造成颅脑损伤,此外由于发生事故时倒地昏迷,烈日下地面的高温也造成我全身多处烫伤,情况很严重。”安女士说,她被送往医院后在重症监护室中昏睡了6天,治疗费用是由造成事故的汽车的保险公司理赔的。
安女士回忆,因为受伤严重,行动不便,她出院后休养了一段时间,此后再也没去公司工作,公司也未询问她工作的计划和打算,“因为是在上班途中出现的事故,我主动联系了铂域人力资源公司的领导,看能否走工伤认定配资界,给予一定的赔偿,领导说向上汇报,之后也就没消息了。”安女士表示,在公司一直没有明确态度和回复的情况下,她选择通过法律程序处理这一问题。
恒正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